相處難在於要捨得丟棄自己的習慣而不是別人的...


最近搬家,發現家裡隱藏了許多用不到的“寶物”,這些挖之不竭的寶物讓搬家變得非常的煩瑣,也讓我感嘆自己的生活應該過得簡單一點。

為什麼稱為寶物呢? 我們生活中總會出現一些用不到卻又還沒壞掉、或覺得可能還用得到而沒丟棄掉的東西,這樣的東西種類繁雜,小者如旅行用牙膏、精緻的小月餅盒、生日收到的不實用禮物,大者如已退役卻仍堪用的旅行箱、無處丟的舊家俱。 寶物平時自有藏身之道,絕對不會妨礙到我們的起居作息,也可以說是,因為我們已經太習慣這些寶物了,以至於忽略了它們的妨礙。 寶物只有在大清倉面臨帶走或丟棄的抉擇時,才有機會重新被審視它們的存在意義。

在幾十年的生命當中,也會逐漸養成許多獨特的寶物習慣,像是讀書時代養成的晚睡、和父母同住時養成的不整理習慣、獨居時養成的不定時吃飯習慣,也比如睡前不洗澡、尿尿不沖水、指甲長不剪… 習慣是一種堅持,我們做某些事時常有搭配的特定堅持,每天揹著沉重的各種習慣癖好行走坐臥,絲毫不覺累贅。

然後,有天發現身邊突然多了個伴,問題就來了。 所謂的伴,其實是名不符實的,伴通常不只是陪伴,而主要是來檢驗你的寶物習慣的,他們會問你,為什麼你一定要堅持做什麼或是什麼不做,為什麼洗澡一定要洗一個小時、吃飯只吃五分鐘。 這時你面臨了一個雷同於搬家的清倉抉擇,到底要丟棄多年的習慣去配合對方,還是要丟棄對方的要求去配合對自己來說“有某些意義”的習慣?

一家人一起相處幾十年都還會有各自的習慣,更何況來自不同家庭和環境的兩個人,
要相處就必須丟棄一些自己的習慣。 記得從美國搬回台灣時,託運18大紙箱,後來發現很多日用品都和家裡重複了,要丟掉又很可惜,所以還是留下來,但幾年後的今天,很多東西還是留在紙箱中靜靜躺著,回想起來,我的不捨留下的東西,因為長時間的佔據了空間,已經降低我的生活品質了。

為什麼相愛容易相處難,因為在開始相愛的階段沒有相處、沒有共同生活也沒有利益衝突,等到相處發現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生活模式,要和平相處就必須捨棄其中一套時,就開始難相處了,難在於要捨得丟棄自己的習慣而不是別人的。

我有個很聰明的朋友,他知道自己有些不好的習慣需要改正,但要自己改又很痛苦,於是就藉愛情來改變,把“不要讓我喜歡的人討厭我”當作改變習慣的動力和目標,先自己找個想改變的習慣,然後設想可行的做法和時程逐步的減少對該習慣的依賴,比如說,要戒菸時先設定從一天一包降到兩天一包,他會先買幾包並在外包裝寫上可抽日期,再將小孩子的照片夾在煙盒裡,每次拿出煙盒就會先看到日期和照片,形成快樂的警惕,他的劣習丟棄法聰明處在於: 1. 找到動機。 2. 保持主動。 3. 設定目標時程。 4. 公開宣示。 5. 一次專攻一項。 6. 逐日減低依賴。 7. 快樂的做。 他懂得學習和放棄一樣都需要先設定環境,就像大部分的人讀書明明在家裡比較舒服,卻需要去學校、圖書館才能靜下心。 能夠借力使力,自己高興,對方更會感謝你,也可能因此付出比你還多。 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,相處可以比相愛更容易。



by 郭廷瑞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ASHI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